人才引进工作地区:北京
高端人才引进→详情点击《高端人才引进 》 高校人才引进→详情点击《高校招聘 》
事业单位人才引进→详情点击《事业单位人才 》 科研人才引进→详情点击《科研人才 》
医疗人才引进→详情点击《医疗人才》 企业人才引进→详情点击《企业招聘 》
一、科研方向:可选多领域科技前沿
研究方向
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优势,涵盖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生物无机化学、核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领域。
招聘岗位
具体岗位及专业要求等信息请扫码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岗位信息_二维码(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二、支持保障:打造科研 “后盾”
薪酬保障体系
按工作地点、岗位及科研水平,提供年薪约20-60万元,叠加单位统筹缴纳的社会保险+ 住房公积金,提供年度体检,带薪年假和工会福利等。
基金支持
鼓励优秀青年博士依托高能所申请国家资助博士后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项目、博士后面上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等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等,高能所给予入选者在出站留所、职称评定、申请人才项目方面适当倾斜。
生活服务与户口政策
1)开放申请博士后公寓;执行属地化子女入园/入学专属政策,及相应的医疗保障等;
2)出站可按国家和博管会相关规定,享受博士后户口迁移政策。
三、申请条件:招收优质科研人才
1、年龄35周岁以下,具备科研兴趣与创新潜力;
2、取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或已完成博士论文答辩(需提供学位证明材料);3、拥有国内外优质教育背景,已取得有显示度的学术成果(含论文、核心专利、科研项目报告等);4、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5、熟练掌握英语学术读写能力,可撰写英文论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四、申请流程:开启科研 “快速通道”
招聘常年有效
1、招聘常年有效,无固定申请截止日期,随时接收优秀人才;
2、第一步:查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招聘岗位目录》,确定合适研究方向及导师;3、第二步:向导师邮箱提交以下材料(命名格式 “姓名 - 申请方向 - 博士后申请”):※个人科研简历(含教育经历、科研项目、学术成果清单);※提交身份证、博士学位证(未毕业者可提供 “博士论文答辩通过证明”);※学术成果代表作(可附论文检索报告、专利证书、获奖证明等);※两封推荐信(需由推荐人直接发送至导师邮箱,注明 “推荐人+被推荐人姓名”)。
五、咨询
联系人:人力资源处董老师
电话:010-88235890邮箱:dongxy@ihep.ac.cn 更多信息请关注高能所官网:https://www.ihep.cas.cn
高能所大科学装置项目简介
高能所的战略定位是国际领先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的骨干力量,拥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其中包括:
正在运行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 II)/北京谱仪(BESIII)/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别名慧眼)、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JUNO)、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AliCPT)。
正在建设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
正在规划、预研的: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HERD)、未来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等大科学装置项目。
研究所简介
高能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基地。高能所的战略定位是:国际领先的高能物理中心之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基地。
高能所主园区坐落于北京西部的玉泉路,这里集中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SIII实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同时大部分研究和行政人员也在此办公。此外,正在调试中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位于北京北部的怀柔园区,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是亚洲第一个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能量达6GeV。
位于广东东莞的东莞园区建有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这是中国材料科学领域领先的国家级研究设施之一,是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多学科领域的强大科研平台。此外,高能所还运行着多个重要实验,包括位于广东的JUNO实验、地处西藏的AliCPT实验以及位于四川的LHAASO实验。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高能所建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粒子天体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共建)、粒子加速物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设立实验物理中心、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理论物理室、计算中心、加速器中心、多学科研究中心、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部门,并在广东东莞、山东济南设有研究部。
现有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百余人。
1973年建所至今,高能所共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共22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绕月工程(成员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谢家麟院士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贻芳院士获得美国物理学会“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并率领大亚湾实验团队获得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等。
信息来源于网络,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引进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yin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