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英才计划”即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开始,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有关要求,切实促进高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这一计划。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发掘和培养更多青年人才。而随着当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普及,如何利用新技术释放学生潜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也成了专家关注的焦点。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众多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和“0到1”突破的迫切需要。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尤为关键。
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在化学合成实验室为学生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规范
俞书宏院士认为,高校是当前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发掘对基础学科感兴趣且具备良好科研潜质的学生,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以加强基础学科人才的自主科研能力和适应能力。
“‘中学生英才计划’旨在发现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让其走进大学,在科学家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俞书宏表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小抓起。
“中学生英才计划”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学科,通过科研实践活动设计,坚持科学兴趣导向,让中学生在提前接触大学科研器材、课题、理念的过程中拓展认知,能够在中学阶段更好地发掘和培养一批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青少年,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俞书宏表示,希望“中学生英才计划”能够惠及更多青少年,构建以“中学生英才计划”为示范、各省级项目协同发展的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1+N”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格局;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科技领域成长成材,能够涌现出更多具备高水平素养和战略思维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担当起建设科技强国重任。”
人才培养的关键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俞书宏建议,应配备高水平、负责任、有情怀的科学家导师团队,进一步提升导师团队素质,鼓励更多年轻教师参与其中,保证导师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畅通和学生的交流渠道,努力培养更多青年科技人才。
建立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要充分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宋保亮说。作为武汉大学的副校长,他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中学生英才计划”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宋保亮开展科普讲座
加强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有助于发现在某些基础学科领域特别优秀,特别有研究兴趣的中学生,再结合“强基计划”将学科拔尖人才吸引、选拔到大学,建立资源优先配置机制。宋保亮表示,“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要搭建合作平台,助力协同育人,同时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
宋保亮高度关注科学教育,他表示通过在基础教育中推进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大学教授、教师更多地深入到初高中,进行科普以及其他科研项目的指导,有助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助于加强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互动和指导机制,资源多点互联、共建共享。
此外,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做的面向高中生开放实验室,让一些学有余力、有科学兴趣的高中生到大学参观,甚至做短期项目,通过实践的教育和培养,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第二届英才论坛期间,活动组委会组织学生们去参观大学重点实验室
在宋保亮看来,结合“中学生英才计划”利用高校的科研平台和基础设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新能力主要分三方面:
一是知识传授。高校要以战略需求为导向,集成融合大平台大项目、优秀教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等多要素,将学科、师资、科研等优势资源,集中转化到协同育人体系中,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共同体。
二是科普讲座。通过科普性质的讲座使青少年近距离与大科学家以及科研工作者接触,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使青少年从潜移默化或是不经意中学到、领悟到一些内容。
三是科研。科学研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新能力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需遵循成长规律,不可拔苗助长,通过高校和高中的联合,发现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研究性学习,以开放、融合的思路培养学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通过加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对于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在真实场景中激发创新动力、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宋保亮明确表示,目前“中学生英才计划”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沃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注入了人才力量。
规范人工智能使用
让AI为教育赋能
的确,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中学生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能够对科学的认知逐渐具象化。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在这个阶段,向学生分享基础研究进展和前沿成果,开展专家科普活动,将大学的学科资源等优势惠及广大中学生,能引导中学生对科学形成清晰正确的认知,进而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作为“中学生英才计划”的计算机学科导师,冯丹非常重视将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更多兼具专业性和创新性的拔尖技术人才。她表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数据存储产业产值大,发展快,对拔尖创新的专业化人才需求非常大,中小企业对数据人才的渴求尤其强烈。”
面对当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普及,冯丹表示,“应鼓励青少年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知识,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分支出来的一个学科,提倡青少年去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熟悉并正确看待人工智能这个新技术和新工具。”
此外,人工智能也是我们实现“因材施教”的有力辅助手段,通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科本身特点,做定制化的培养方案,真正实现“一学生一方案”,释放学生潜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
冯丹建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基地,应该将优质的学科优势转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优势,同时应加强高水平科技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教学科研型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将前沿技术带给学生,扩展学生的视野,进而引导更多的学生成为基础研究人才。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102322325629992&wfr=spider&for=pc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引进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yin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