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工作地区:浙江
高端人才引进→详情点击《高端人才引进 》 高校人才引进→详情点击《高校招聘 》
事业单位人才引进→详情点击《事业单位人才 》 科研人才引进→详情点击《科研人才 》
医疗人才引进→详情点击《医疗人才》 企业人才引进→详情点击《企业招聘 》
一、工作站简介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创建于1966年,隶属于自然资源部,坐落于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主要从事中国海、大洋和极地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与资源探测、勘查的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是我国目前科技力量雄厚、技术设备先进、人才队伍精良、学科优势显著和具有较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公益性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简称工作站)于2003年11月成立,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站依托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工程海洋学重点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工作站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丰富研究工作经验和指导研究生经历的优秀合作导师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获得者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人,以及其他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获得者二十余人。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众多的科研项目、大量海洋科学研究和开发成果,为有志于进一步深化海洋科学研究的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充分发挥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近年来,50%以上的在站博士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等省部级项目资助,其中,3位博士后获得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工作站在2015年及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管办开展的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并被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浙江省2020年度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培养和造就一流海洋科学家和拔尖人才是工作站的目标。本站将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发挥工作站在吸引、培养和使用年轻高层次人才在海洋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更多的一流海洋创新科技人才。
二、招收条件
1. 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 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
3. 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4. 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团队合作及交流沟通能力,恪守学术道德规范;
5. 拟开展的研究工作与我所博士后招收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并具有创新性。
三、工资及福利待遇
1. 课题经费:目前各实验室具有充足科研经费支持博士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同时合作导师将指导博士后申请国家级、省级和海洋二所等各类基金项目。
2. 工资待遇:按照海洋二所有关博士后的管理规定执行,实行待遇一人一议,全职博士后入站后,按在站成果产出和学术贡献增加收入,平均年收入18~25万元起,海洋科技产业协同项目25~33万元起。如申请到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或其他博士后人才计划资助,可将相应资助待遇叠加,上不封顶。
3. 在站期限:2~4年,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灵活确定。
4. 其他福利待遇:按照海洋二所有关博士后的管理规定,提供舒适的博士后公寓;非在职博士后享受我所正式职工同等医疗保障待遇。
四、招收时间
常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随时接收报名并组织考察遴选,择优录用,额满为止。
五、联系方式
(一)博士后相关政策咨询:
联系人:倪老师
联系电话:0571-81963357
咨询电子邮箱:niw@sio.org.cn(投递简历邮件标题为:姓名+学历+专业+应聘岗位名称+ #高校人才引进#)
地址:杭州市保俶北路36号 邮政编码:310012
(二)具体进站事项请咨询相应招收方向联系人。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博士后招收方向
研究项目 |
拟招收 人数 |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
印度洋海气耦合模式研究 |
2 |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 祝老师0571-81025890 soed@sio.org.cn |
海洋环境数值模拟 |
1 |
|
极地海洋水色遥感 |
2 |
|
海洋碳循环遥感 |
2 |
|
海洋水色遥感机理、技术和应用研究 |
3 |
|
海洋微波遥感机理、技术和应用研究 |
3 |
|
人工智能海洋遥感技术与应用 |
2 |
|
台风和风暴潮的遥感与数模 |
2 |
|
近海与海岸带时序遥感智能技术 |
1 |
|
浅海水下地形与珊瑚礁遥感 |
1 |
|
黑潮与琉球海流观测研究 |
1 |
|
海洋声层析技术与应用 |
1 |
|
南海海洋环流观测研究 |
1 |
|
大洋环流与短期气候变化 |
15 |
|
极区海陆气相互作用 |
5 |
|
海洋生态动力学 |
2 |
|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气候变化 |
2 |
|
海洋数值模拟 |
2 |
|
深海动力过程 |
1 |
|
海洋缺氧的物理-生物耦合机制和演变评估 |
2 |
|
北印度洋藻华与缺氧动力学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1 |
|
海底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综合解译方法研究 |
2 |
海底科学实验室 陈老师0571-81963176 chenjiao@sio.org.cn |
海底资源大规模成矿作用与资源潜力评价 |
2 |
|
多源和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的海底地质构造分布、演化及动力的建模和解译 |
3 |
|
热液区硫化物微生物氧化作用 |
1 |
|
海底地形地貌探测与应用研究 |
2-3 |
|
海洋颗石藻种群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 |
1 |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实验室 乐老师0571-81963219 le_ff@sio.org.cn |
海洋保护地与海洋空间规划 |
2 |
|
原生动物与微食物网 |
1 |
|
海洋/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理论与生态学技术 |
1 |
|
南北极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有机地球化学 |
2 |
|
大洋生物多样性观测与评估 |
1 |
|
深海底栖动物连通性研究 |
1 |
|
近海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
1 |
科技产业协同项目 |
拟招收 人数 |
联系方式 |
海洋生物活性蛋白、多肽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 |
2-4 |
博士后办公室 倪老师 0571-81963357 niw@sio.org.cn |
海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海洋灾害研究 |
2 |
|
海湾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
3 |
|
海水养殖种质资源保存、重要海水养殖苗种繁育、优良品种培育、水生生物病害防控、近海生物资源养护与修复、海洋牧场构建与可控生态系统营造技术研究与开发 |
2-4 |
|
海洋动植物和微生物天然活性物质与功能物质的利用技术研究 |
||
红树林造林与合理利用关键技术、珊瑚礁保育关键技术、海草床修复技术的前期构建研究 |
||
海洋动力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海岸海洋环境动力与灾害、海洋环境灾害变化预测预报技术 |
||
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 |
||
珍稀水生生物保护生态学与生境安全研究 |
||
海水生态养殖智能化管控技术与装备研究 |
||
智慧海洋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 |
||
海洋环境安全智能化平台技术 |
||
拟微绿球藻EPA合成途径对低温的响应机理及诱导工艺的开发 |
1-2 |
|
微藻来源药物原料EPA的纯化工艺和影响因素研究 |
||
敌害生物在室外微藻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及传播规律及防治工艺的开发 |
||
微藻活性肽的制备及其活性特征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来源:http://www.sio.org.cn/redir.php?catalog_id=144&object_id=327044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人才引进网官方微信(微信号:gaoxiaoyinjin)。